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欢迎来到管道商务网 请登录免费注册
广告招租


诚德钢管技术总监王如军推动国产钢管实现弯道超越


2016-05-25 新华日报  浏览[1879]次
分享:
  “这是"巨龙穿孔机",1000多吨重,是诚德钢管的功臣,制造出国内根大口径无缝钢管。”站在比18个标准足球场还大的生产车间里,扬州诚德钢管有限公司技术总监王如军瘦瘦的身体似乎有一种掌控空间的魔力,他熟练地爬上旋梯,指着下面集装箱大小的设备,目光里充满自豪。 
  1993年,王如军从安徽机电学院毕业,当时,刚创立的扬州诚德钢管厂正四处招人。那时学生如果跨省择业,需要交8000元培养费,董事长张怀德承诺:“只要愿意来,我们愿意出这个钱。”王如军从中看出扬州江都这家乡镇企业的气魄。这一相遇,造就了中国钢管行业的一个奇迹。 
  2003年之前,国内大口径无缝钢管全部依赖进口,产品每吨5万元还供不应求。国内企业从下订单到交货需要两年以上,使火力发电厂建设周期要达5年之久。而大口径无缝钢管生产技术核心在设备,当时国外企业生产效率低,原料浪费多,1吨钢锭仅能生产约0.5吨钢管。诚德钢管决定突破这个技术难题,实现大口径无缝钢管国产化,攻关任务落在初显锋芒的王如军身上。 
  “如何创新工艺,如果模仿外国企业,不但无法降低成本,也不具有竞争优势。”王如军回忆,最终大胆探索出“斜轧穿孔+在线定径”工艺,实现自主创新。“找了多家机械加工企业下单生产,都因设备太大不敢接单,最后上海重型机械厂接下"绣球",不过明确只负责按照图纸进行零部件生产,设备调试概不负责。” 
  2002年巨龙穿孔机开始生产,次年,这个1000多吨的机械在车间安装调试,短短两个月,王如军率领团队鼓捣出来的这台穿孔机竟然真的做出一根457毫米大口径无缝钢管,而且1吨钢锭竟产出0.8吨以上的钢管,成本降低不少。经过各种复杂检验后,首批大口径无缝钢管顺利产出,无论价格还是性能,竞争优势立显,短暂试用后很快被火电厂推广使用。“现在夏天很少限电,主要火电项目推进速度加快了,我们诚德钢管也作了贡献。” 
  从2003年生产出根大口径无缝钢管至今,诚德钢管不但实现了弯道超越,还引领民族钢管企业市场“反围剿”行动。目前,国内新建的火电厂锅炉管道已全部实现国产化,不少企业产品走出了国门。 
  拥有几十项发明专利,技术多次获国家和省级奖项,王如军对“创新”有自己的看法。2006年,石家庄一企业带着300万元支票找来,请求合作开发天然气储运钢瓶。这种储运管道要求钢管具有高强韧性、高尺寸精度、高抗硫化氢腐蚀等性能,此前一直由意大利企业提供,但从下单到交货需要一年。 
  为了研发气瓶,王如军炼了150吨钢,但都达不到要求,连续失败之后,甚至连张怀德都劝他放一放。不过王如军有一股牛劲。在分析各种数据后,他重新优化方案,调整化学成分,终于生产出符合指标的钢瓶。经抗疲劳、打水压等实验,它甚至超过国外产品水平。2010年,山东东瀛一加气站发生爆炸,现场4只天然气瓶有2只“幸存”,事后一查,都是诚德生产的。原来在设计时,王如军已考虑到防爆需求,每只气瓶上安装有“安全阀”,遇特殊情况即自动打开,避免爆炸发生。 
  在王如军看来,科研创新,除了必备的科学方法和技术,更重要的是挑战未知、不怕失败的勇气和担当。“人家做小口径,我就做大口径;人家做直径400毫米,我就做直径700毫米;人家做700毫米,我就做1000毫米以上的。”在王如军20多年如一日孜孜不倦努力攻关下,目前诚德拥有全世界口径钢管生产能力,直径从219毫米到1067毫米,壁厚从8毫米到200毫米。在他的技术主导下,诚德集团已发展成为国内、世界第三的无缝钢管生产商。 (记者 李 源)
[责任编辑:fkd]
海洋管道汇编
广告